
- by 陳 雯柔
- 0
- Posted on
一杯咖啡的力量:從福岡コトリ咖啡店看身心障礙者的工作價值
我在福岡造訪的一間特殊咖啡廳——Kotori咖啡,是一個讓身心障礙者能夠在其中工作的場所。
一間特別的咖啡廳
Kotori咖啡位於福岡新西地鐵站附近,地理位置稍偏,營業時間為週一至週五上午九點半至下午五點,與一般上班時間一致。在走進咖啡廳前,若未特別查詢其理念或社群貼文,單純從外觀與空間氛圍來看,會覺得這是一間舒適、寬敞、甜點與咖啡選擇豐富的店舖。顧客進出頻繁,店員服務也與其他日本商店無異,難以直接聯想到這裡是身心障礙者工作的環境。
當天我點了一份霜淇淋,搭配沖繩黑糖與堅果,口感細緻而美味。讓我驚訝的是,在後場廚房有身心障礙者從事簡單作業或飲品製作,而他們完成的甜品與飲品卻能維持相當高的品質,這引發了我對日本B型就業模式的好奇。
日本的B型就業制度
根據資料,日本的B型就業場所通常會配置輔導員或支援人員,大約每七位身心障礙者會配備一位輔導員。他們協助障礙者逐步掌握工作流程,最終達到一定程度的獨立。此模式與台灣的庇護工廠相似。
在台灣,庇護工廠多由中度或重度身心障礙者組成,他們享有勞健保,但時薪相對較低,與日本B型就業情況類似。不同的是,日本多以「非雇傭」的方式運作,透過低薪維持生活節奏的穩定性。以台中的「瑪麗亞咖啡廳」為例,其經營模式與Kotori咖啡相近,皆提供麵包、茶點與午餐等產品,由專業人員協助與管理。
台灣與日本的比較
我個人長期光顧台中的瑪麗亞咖啡廳,特別喜歡他們的花草茶,也會在送禮時選購咖啡與甜點。相較之下,Kotori咖啡位置較偏,須特意前往,但當天仍有數組顧客到訪。
與台灣的喜憨兒餐廳相比,差異更為明顯。喜憨兒餐廳特別強調與顧客的互動,例如送餐或服務,這成為品牌特色,民眾接受度也很高。我仍記得大學時與同學前往用餐,有同學甚至驚嘆於服務人員的專注與神情,覺得他們「很帥」。這種互動也呼應了台灣教育所推動的「共融學習」,讓一般學生與身心障礙者一同學習與成長。
在福岡的觀察中,雖然身心障礙者的產品製作非常精緻,但與顧客之間的互動卻相對有限。這或許源於日本服務業文化的要求:強調流暢的對答、親切的問候以及專業的產品介紹。為避免降低服務品質,日本的制度設計可能刻意減少障礙者與顧客的直接互動。
制度背後的支持
值得注意的是,Kotori咖啡的營業時間有限,若僅依靠銷售收入難以支撐店面與人事開銷。事實上,日本政府對B型就業場所提供補助,目的並非營利,而是為身心障礙者創造一個穩定生活並與社會連結的空間。這與台灣政府對NGO或社福單位的補助性質相近。
對社會的思考
那麼,作為消費者,我們更傾向於接受由身心障礙者直接提供的服務,還是選擇默默支持他們製作的產品?這並非容易的問題。身心障礙者是否能在日常商業需求中找到平衡,往往受到其身體限制與意願影響。我們或許難以追究「為什麼困難落在某些人身上」,但至少可以在制度與文化中,創造一個空間,讓他們與社會大眾能夠彼此連結與合作。
透過商業模式或生活合作,例如由專業人員帶領障礙者製作產品,再流通到社會,彼此都能在其中找到價值與尊嚴,實現更和諧的共生。
結語
這次在福岡的考察,讓我體會到日本身心障礙者就業模式的特點:產品製作精良,制度保障完善,但在人與人的直接互動上仍相對保守。若只是單純以顧客的角度來看,Kotori咖啡的甜點與飲品品質極佳,也值得專程前往。
Kotori咖啡位於福岡新西地鐵站旁,若有機會造訪福岡,值得親自走訪,這裡不僅能享受美味,更能帶來對身心障礙者就業與社會共融的啟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