孤高的光影:走進高島野十郎的畫境

今天要介紹一位來自福岡、極具魅力的藝術家——高島野十(1890-1975)。在介紹其作品之前,先簡要回顧他的生平。

生平與自學之路

高島野十郎與其他畫家最大的不同之處,在於他並未就讀美術學院,也沒有拜師學藝,而是完全依靠自學成才。這樣的背景使得他的藝術之路顯得格外特別。他大學時期就讀東京帝國大學水產科,研究主題是「魚類的感覺」。他長期觀察魚類的解剖與細節,或許正是這種敏銳觀察力,後來也成為他藝術創作中的基礎。

雖以第一名畢業,但他並未從事相關專業工作,而是立志成為藝術家。他刻意保持與畫壇的距離,雖與少數友人交往,卻不熱衷於社交活動。他曾於1921年舉辦首次個展,之後持續定期發表作品,以此作為與社會交流的主要方式,但對過度的社交並不熱衷。

1929年,在兄長資助下,他展開歐美旅行,造訪德國、法國、義大利等地。西方博物館中的寫實主義與古典繪畫方法,對他帶來極大啟發。他的油畫風格仍與當時普遍的畫風截然不同:筆觸簡潔細膩,構圖空靈而富有詩意。

成名與代表作

他生前並不知名,直到去世後才逐漸受到重視。福岡縣立美術館曾展出他於1943年創作的《睡蓮》,此作以光影表現古典而寫實的氣息,蓮花盛放的畫面讓人聯想到莫內,但又有別於印象派的奔放。作品中蘊含的日本精神,透過筆觸與色彩表現得淋漓盡致。他常使用灰紫、灰藍等冷色調,呈現出復古與寫實交織的獨特氛圍。這幅作品讓他逐漸為大眾所知,其地位也因此確立。

如同梵谷,高島野十郎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死後才獲得肯定。他是一位孤獨的畫家,內心世界卻極為深邃。

自畫像與人物畫

他雖涉獵靜物、風景與人物,但人物畫數量相對不多。然而,他的幾幅自畫像卻極具震撼力。畫中流露孤獨與堅毅,特別是一幅被認為是大學時期的自畫像——《受傷的自己》,畫面中他略顯落魄,卻依然孤傲,眼神中透出不屈的倔強。背景多以黑色處理,細節寫實而簡潔,將多餘的雜訊去除,留下純粹的力量。這種精煉的寫實手法,使其作品別具魅力。

風景與詩意

他在1921年創作的《早春》,描繪兩棵樹在春初萌芽的情景。嫩芽初吐、枝頭纖細,空氣中仍帶寒意,但畫面卻充滿詩意。他善於將光線與大地融合,暖黃色的光映照在樹梢與草地上,營造出和煦而深情的氛圍。這種將感受融入自然細節的能力,使其作品具有宗教性或神性的意味。

靜物畫的孤寂

他的靜物作品同樣耐人尋味。西方傳統靜物畫多元素堆疊,而他的靜物則顯得空靈而孤獨。簡單的蘋果與陶瓷器,經由光影與色彩變化,展現出孤寂之美。即便僅是一件素樸的陶瓷器,他也能在其中融入多層次的灰調色彩,使畫面平整卻豐富,充滿溫柔而細膩的質感。

他曾創作一幅破碎的瓷碗,銳利的裂痕與細緻的紋理並存,彷彿在探問美是否短暫,永恆是否可能。畫面既溫柔又果斷,顯示他能在細膩與堅毅之間掌握平衡。

蠟燭與光

他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之一是「蠟燭」。此系列作品多為小幅,僅有一支在黑暗中燃燒的蠟燭。他反覆描繪火焰的細節,火光從淺藍到橘紅,生動而細緻。至今已知此系列作品超過四十件,且多為贈予友人,而非展覽或售出。或許,他希望藉由火光傳遞祝福與力量。這些作品探討光與黑暗的關係,也表現出他對精神與宗教性的思考。

晚年,他亦多次描繪月光。與火苗的流動不同,月光圓潤而靜謐。他1967年的作品《無體》,畫面中僅有一團光,無任何具象場景。評論認為,這可能是他以抽象方式描繪閉眼後殘留的光影,表現出東方藝術特有的沉穩與收斂。

孤高的光影

高島野十郎的作品看似簡單,卻蘊含深意。他將孤獨與詩意、寫實與神秘巧妙融合,留下極具思想性的藝術遺產。若對其作品有興趣,可參閱福岡縣立美術館的線上典藏網頁,從生平年譜到經典畫作,皆有詳盡介紹。今年十月,他的展覽也將在福岡舉行,現場觀賞定能帶來更深的啟發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