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語言就像開車:在福岡語言學校的啟發

參與了台灣公益聯盟圓夢計畫,來到福岡三周,帶給我許多心得、成長與收穫。整體的心情,就像此行帶來的一瓶精油一般。這瓶精油由冷杉、橙花與苦橙調配而成,氣味中帶著甜意,宛如走在森林中,同時綻放著花香與果香。它溫和、沉靜,卻又蘊含著力量。

小班課程的緊密互動

三週的時間過得很快。由於語言學校採取自由入學與結業的制度,每位學生可以選擇停留三週、五週,甚至三個月、半年。因此,在第一週,我們班有七至八人;到了第二週,有兩位同學分別回到韓國與美國,班上便只剩下五人。之後我們被安排到一間小班教室,圍坐在圓桌前學習。這樣的環境讓課堂的互動更為緊密,即便課程內容相同,交流卻顯得更加直接而深刻。

有一次,老師發現我們一早上課時顯得疲憊,於是便拿出一款為N4、N3程度設計的撲克牌遊戲。透過出牌與問答,我們在遊戲過程中不斷複習顏色、句型與回答方式。這種遊戲式的學習,讓我感受到語言學習能回歸到最單純的狀態,就像兒童學習語言時,以遊戲與互動自然地融入其中。相較於以往的線上課程,即使提出希望透過遊戲來學習,但因為是一對一,很難真正形成互動。因此,我格外珍惜這次與同學們共同學習、彼此扶持的機會。

透過遊戲、角色扮演與互相提問,我們彼此像是在接球,逐漸鞏固語感與記憶。這對於語言學習而言,是極為關鍵的過程。

「自動駕駛模式」的語言學習

這段時間,我也更理解到「自動駕駛模式」的重要性。雖然我已經學到接近N2程度的文法,但在口語運用上,對於N4、N3的文法仍無法完全自然而然地說出口。所謂「自動駕駛模式」,是指能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自然使用語言。

過去在英語教育中,我們習慣以理性分析、背誦與推論來掌握語言結構,但往往無法轉化為身體記憶。真正能夠熟練使用語言,必須經過反覆練習,讓文法知識內化到舌尖與肌肉記憶中,而非僅停留在理性理解的層面。

因此,即使我已學習到較高階的日語文法,回過頭再練習N4、N3的基礎口說,仍然收穫良多。透過與同學的日常互動,或是觀察日劇對話、瀏覽日本網站,我讓自己浸潤在真實語流中,逐步培養自然反應。這樣的訓練,才真正幫助我邁向語言的熟練與身心合一。

各自與日語相遇的緣分

在這三週裡,最令我感動的是,每位來到福岡學習的人,都有不同的故事與動機。例如,有位同學是日美混血,但因從小未長期接觸日語,即便身邊的家人能流利使用,他仍難以自然表達。對他而言,學習日語的渴望,來自於希望能以母親與伴侶熟悉的語言交流。

也有來自德國的同學,期望將來能在德國教授日語與東方文化,因此依規定必須在日語環境中停留三個月以上,以獲得實際的語言經驗。還有一對來自美國的年輕傳教士夫妻,計劃在日本長期居住並推展教會事工,他們帶著使命感學習日語,為的是融入當地並產生影響。

這些同學的故事,讓我體會到語言背後承載著夢想、血緣與信念,而學習的動機因此顯得格外真實與有力。

我的學習動機

相比之下,我的學習動機或許沒有血緣與宗教的必然性。對我而言,日語是一扇通往美與藝術的窗。日本的美術館、藝術家與作品,往往觸動我心,使我在東方美學的基礎上獲得新的啟發。

這次來到福岡,我特別關注身心障礙者如何參與在地的手作與文創產業。日本在甜點、飾品、包袋等工藝上的美感與精緻度,從小就深深吸引我。而身心障礙者能在這些產業中展現價值,更是我希望深入探索並帶回台灣分享的主題。對我而言,學習日語不僅是語言本身,更是跨越國界,追求「美的共性」的一部分。

生活點滴與國際交流

在課餘時間,我與同學們也建立了許多珍貴的回憶。與德國同學共進餐點、討論各自文化的差異;與瑞士同學Sara一起散步時,因她誤將蟬鳴當作鳥鳴而引發的趣事;課堂中討論到熊貓話題時,了解到日本因租借費用將歸還熊貓,這些細節都讓我們更加理解彼此的生活背景。

這三週的相處,讓我們不僅僅是語言學習者,更是文化的交流者。我也準備了親手繪製的文創小卡片與台灣名產牛軋糖,作為送給同學們的畢業紀念。雖然未來不確定能否再相聚,但每一次相處的時光都值得珍惜。

成長與收穫

與兩年前在京都語言學校的經驗相比,這次在福岡的學習更貼近日常與生活。與各國同學的互動,也讓我逐漸放下對語言正確性的焦慮,能更自然地交朋友、分享文化。這種平凡卻真實的交流,更顯得珍貴。

整體而言,這三週的經驗,就像那瓶精油一般,散發著金黃與橘色的光芒,充滿力量與喜悅。我由衷感謝這段旅程,也希望將這份珍貴的記憶與各位分享。

error: Content is protected !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