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- by 陳 雯柔
- 0
- Posted on
逛博物館也能玩?解鎖九州國立博物館的互動體驗和無障礙展覽
日本共有四座國立博物館,分別位於東京、京都、奈良與九州。東京因為是首都而設有國立博物館;奈良與京都因為曾是古都,當地保有大量的古文化遺產,因此成立了國立博物館。這三座博物館的歷史性與重要性極高。
與之相比,九州國立博物館則有不同定位。它代表著日本西邊的文化,呈現日本與東亞之間的交流,因此展覽主題和設計皆以此為核心。
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友善的無障礙設施
九州國立博物館位於太宰府市,而非福岡市區。我與朋友租車前往,沿途逐漸進入山林的景色,讓人感受到與自然融合的氛圍。
進入館內時,我們使用了無障礙通道,現場人員的友善協助。與其他縣立、市立博物館相比,九州國立博物館在國際身心障礙者的認證與福利措施上更加完善,從停車場到購票,都能享有同等標準。
無障礙車位設置在博物館正門口,對於輪椅使用者或行動不便的人而言,大幅縮短了步行距離,顯示出動線規劃的周全。
導覽系統與互動體驗
博物館自 2022 年起導入 NaviLens 導覽系統。只要下載應用程式,視覺或聽覺障礙者即可透過語音提示獲得空間導覽,例如在樓梯或電扶梯前獲得方向指引,或靠近展品時自動播放語音介紹,包括作品距離、大小、材質、歷史背景與美學特色。雖無法完全取代其他輔具,但確實提供了很大幫助。
館內設置了點字、觸覺地圖與立體輸出,讓視障者能以觸覺理解空間與展覽動線,這在福岡地區的博物館中屬於最完善的設計。對於低視能或外語使用者,展場也貼心地改善了配色、字體大小,並加註拼音。
部分展品設有觸摸模型,例如青銅鐘的等比例縮小版,以及可觸摸的瓦片或刀具複製品。參觀者可戴上手套實際觸摸,透過觸覺更深刻地體驗古代文物。
此外,館內還設有安靜角落,提供降噪耳機、舒壓工具與可供輪椅進入的小房間,專為感官敏感者設計,展現出對多樣需求的細緻考量。
動態展示與藝術結合
展場中一部動畫影片令我印象深刻,它呈現了王羲之《蘭亭集序》的典故:文人們在溪水旁賦詩飲酒的場景。影片不僅製作出古色古香的動畫,還加入手語導覽,並將典故與當地太宰府天滿宮的春季祭典連結。動畫將平面的作品轉化為有層次的場景,配合音樂,使其更具詩意與感染力。
展覽中還設有互動遊戲,例如透過踩地面投影的文字觸發牆面圖像,解釋文物的用途與背景;或在參觀後參與「人氣展品票選」,挑選自己喜愛的展品卡片。當時票選最高的是一匹小巧可愛的木馬,相傳為古代國王的坐騎。這些設計不僅寓教於樂,也拉近觀眾與文物之間的距離。
建築與展覽的巧思
博物館由建築家菊竹清訓與團隊設計,2004 年完工,2005 年開館。今年適逢 20 週年紀念展。其建築概念強調與山林融合,弧形雙層玻璃幕牆讓室內能感受到自然光與森林景色。從三樓走向一樓時,宛如置身於山林之中,寧靜且和諧。
國寶展:漢委奴國王印
此次國寶展中最受矚目的展品之一是「漢委奴國王印」。這是一方小巧的金印,純度高達 95.1%,印面刻有「漢委奴國王」五字,鈕為蛇形纏繞。1784 年在福岡志賀島被農民發現,後經考證與《後漢書》記載相符,確認為東漢光武帝賜予當時倭奴國王的印信,被視為日本最早的國家印信。
該印於 1931 年被指定為國寶,1978 年由私人藏家捐贈福岡市,目前收藏於福岡市立博物館。該館利用 3D 攝影製作動態展示,觀眾可 360 度觀賞刀痕與細節,甚至在燈光下感受到金印閃爍的光澤。
值得一再探訪的博物館
九州國立博物館從空間設計到展覽規劃,無論在互動體驗、無障礙設施,或文物展示上,都展現了極高的水準。這不僅是一座收藏文物的場所,更是一個融合自然、文化與科技的體驗空間。
走進其中,不僅能感受到日本與東亞文化交流的歷史,也能透過各種互動方式與古代文物產生新的連結。這樣的設計與用心,值得一再探訪與深度體驗。